


《on.cc東網》2017年1月20日
樂隊RubberBand(RB)與盧凱彤(Ellen)出席音樂會,由於現場有不少獨立歌手及樂隊,去年與唱片公司約滿自組公司的RB說:「呢個音樂會好有意見,好多都係獨立音樂人,其實我哋依家都係獨立樂隊,喺後台都有同新進音樂人分享吓心得,雖然我哋間自組公司唔係做咗好耐,大家都有傾呢方面意見。」
成員阿偉坦言見到台上的獨立新進音樂人勾起不少回憶,他說:「諗起自己初時夾Band情況,係好需要人去幫助,覺得今次個騷好有意義。(演出嘉賓不太有名?)有得玩好開心,反而好想有機會同Ellen合作,一直想唔同音樂人合作,加上一直好欣賞佢。」
原文:http://hk.on.cc/hk/bkn/cnt/entertainment/20170120/bkn-20170120164824955-0120_00862_001.html

獨立新血成果發表 搶耳音樂節
《吹音樂》2017年1月3日
撰文:奧利佛Oliver
近年獨立音樂在香港越受重視,先不說一直以來各大小場地舉辦的indie演出,年中以本土單位作號召的大型音樂節wow and flutter,證明indie scene不再是所謂的地下音樂,而獨立創作更是僵化的流行音樂模式的一條出路。由文藝復興基金會策劃的搶耳音樂廠牌計畫,其目標正是要培育圈內獨立新秀,透過舉辦各種工作坊、業界人士講座交流、國際論壇、演出活動等等,加深學員們對經營獨立音樂的意識,不僅是要成為獨立創作人,更重要是懂得如何經營、穩定持續地發展。
經過一年的計畫,搶耳音樂廠牌計畫將帶來最後的重點活動,於19/1麥花臣場館舉行一場一天音樂節活動,屆時6組學員將登上大舞台向觀眾展示其實力,演出單位不乏大家已經認識的名字,包括Adrian Lo、The Sulis Club、周華欣 Linda Chow、Empty、SoundTube、Siu Yeun楊智遠。除了他們,主辦方更邀請到知名樂團Rubberband以及回歸獨立的唱作歌手盧凱彤擔任演出嘉賓。活動免費入場,由於網絡登記取票已忙,主辦稍後將公佈獲得VIP門票的方式,有興趣的朋友請繼續留意搶耳官方專頁的公布。

多元音樂,搶你的耳。獨立廠牌,響我的朵。搶耳音樂單位最後六強進佔麥花臣場館,聯合重量級嘉賓同台演出,向大眾展示計劃成果,讓廠牌邁向市場。
多元音樂 搶你的耳
獨立廠牌 響我的朵
搶耳音樂單位最後六強進佔麥花臣場館,聯合重量級嘉賓同台演出,向大眾展示計劃成果,讓廠牌邁向市場。
表演單位: Adrian Lo, Empty, SoundTube, The Sulis Club, 周華欣, 楊智遠@JL music
搶耳嘉賓: 盧凱彤、RubberBand
日期: 19.1.2017 (星期四)
時間: 7:30pm- 10:30pm
地點: 麥花臣場館 (旺角奶路臣街38號)
查詢電話:2811 8766
The Ear Up Music Festival i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Ear Up record label creation and incubation program. A total of 6 up-and-coming music acts from the program will be joined by music veterans Ellen Loo and RubberBand for a one night only music festival. Both guests have recently left major labels to form their own companies, so they carry with them a spirit that acts as a point of aspiration for the 6 Ear Up performers.
Line Up: Adrian Lo, Empty, SoundTube, The Sulis Club, Linda Chow, Siu Yuen@JL music
Guest Performers: Ellen Loo、RubberBand
Date: 19/1/2017 (Thu)
Time: 7:30pm- 10:30pm
Venue: MacPherson Stadium
Enquiry:2811 8766

數碼音樂再發現
《明周》2016年10月13日
撰文:Janice
1998年,英國樂隊Gorillaz由2D卡通人物組成,虛擬的樂隊成員具自己的個性與背景,甚至有自己的卡通。透過網站與MV等走紅,首張大碟銷量超過七百萬。此後銷量節節上升,並於各大音樂獎項中獲多次提名,背後其中一位主力正是Blur樂隊成員Damon Albarn。坂本龍一更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透過電腦,與世界各地音樂人共同創作。香港音樂研究者黃志淙細數這些與數碼平台有關的故事,音樂發展由創作、產業、聽眾經驗、以至音樂文化,早為整個音樂生態帶來全新氣象。無論創作人還是音樂愛好者,在推陳出新的數碼音樂產品或平台中流浪到今天,這些行為模式其實怎樣影響音樂世界?除了無窮的選擇,數碼平台為音樂帶來了什麼?
逆轉音樂生態
在文藝復興基金會剛舉辦的搶耳國際音樂論壇上,黃志淙指出,根據IFPI 2016年全球音樂報告,數碼音樂銷售額在過去二十年中首次出現持續增長,數碼音樂產業總收入佔35%,超越實體音樂產業39%。數碼音樂平台在一度被指打擊唱片工業,但除此以外,它同時引領參與者進入了另一個音樂世代。
選擇變得主動
「我更有興趣的是音樂文化的建造。數碼是方便,是pervasive的。從前唱片工業旺盛,音樂在電影、電視、廣告片滲透,今天則是社交平台,人們可以build up自己的song list,像我的女兒十歲,她已經會為自己的生日會找song list。這種音樂的接觸引起的狂熱,與現時的live show文化旺盛也有關。」黃志淙認為音樂愛好者的選擇變得主動,在選擇的過程中,激起的狂熱同時帶動實體的音樂活動,甚或其他周邊產品。他觀察到,看live show 觀眾中,不少家長甚至帶着比他女兒更小的小孩。
「以前有許多gate keeper,但現在打開閘門的缺口以後,流通性以及accessibility都大幅提高。」曾任職唱片公司和DJ的黃志淙,特別體現到傳統產品角色影響力上的改變。這種角色不再壟斷發放權力,需要更多的是認識故事和經歷,體驗更多,擔當音樂導航的角色。他形容這是一種hybridize的狀態,不同平台之間互相合作。「當創作不再受從前的框架限制,而網上平台亦沒有疆界,主流還是獨立已不再重要。YouTube之類的平台有強大的流行性和威力,大家自不然可以做自己想過的事。」
較公平的世界
不止是普羅大眾得到empowerment,傳統機構一樣有利用這些平台的可能性。「以前只有牆做得到,不過現在是連雞蛋也可以有許多可能。」對他而言這樣的世界始終較公平,除了產業的考量,音樂文化的建立誠然更為重要。縱使有人認為直接以大眾為依歸的數碼平台,只是帶起容易入口的品味,黃志淙卻見到音樂光譜其實拉得更闊,「在大眾口味的兩端,我們還是見到了許多選擇。無論是尖端實驗前衞的音樂,還是土著性民族性的類型,都可以同時看見。」黃志淙相信數碼平台的版圖,可以如hyperlink的原理,透過廣泛的接觸面,一首歌再接到下一首,步步開拓個人音樂口味的可能。他自己亦會在streaming平台訂閱family package,與女兒和家人共享音樂。
廠牌的中介位置
數碼平台把中介角色的可能性打開,廠牌這種相對傳統中介人的身份,在數碼世代同樣有自己的獨特位置。
一向只簽外國樂隊唱片行兼廠牌的White Noise,在2013年簽了第一隊本地樂隊TFVSJS(下稱TF),負責人Gary說,「他們是第一隊,也是最後一隊了。」同時經營唱片店而且沒有簽本地樂隊的經驗,Gary感到吃力非常。願意簽TF的原因,乃因其主力成員Adonian為熟客,一直有幫忙一些演出的宣傳設計,而且曲風與他個人貼近。當年為一隊剛冒起的獨立樂隊破例,這種廠牌關係,全然是一種個人化的操作。
White Noise十多年開始從外地入唱片到簽外地樂隊,尤其幫助日本樂隊進入東南亞市場。他們與外國及東南亞音樂圈子的交流經驗,建立了一定的網絡。是以,TF第二張碟不單在日本製作後期Mixing,更獲邀參加日本來Summer Sonic 搖滾音樂節。在單純的網絡平台推廣外,Gary更提供了合作關係的網絡:「每隊樂隊的風格不一樣,我們就要思考如何以不同方式宣傳及推廣。」
Mass vs Niche
Gary對streaming平台推廣方式甚有保留,streaming平台上音樂人的利潤低微,就此放上整張碟始終於理不合。他願意的是把個別曲目一首一首,放上YouTube或社交平台,與唱片的模式區分起來,不至完全取代,又可接觸到更多聽眾。他承認:「streaming可以接觸到的音樂更廣,我們從前都是看封套買碟,哪有這麼多試聽機會。」然而,同時因為太多選擇,許多人反而愈是迷失,不知要聽什麼好。White Noise的唱片許多經Gary挑選,而且附有小小簡介。完整唱片的概念,由設計到曲目編排,還有與店主交流,乃streaming平台不可取代。

搶耳音樂廠牌計劃 為音樂工業提出另類答案
《△志》,2016年8月24日
撰文:iamjam|圖:搶耳音樂廠牌計劃|本文轉載自八月號(vol 62)
林海峰早前在他的棟篤笑《是但噏廣東話》中,改編陳奕迅原唱的《時代曲》成為《逆時代曲》,一句「第日我會如何/我會在香港過/盡做廣東新歌」,叫香港人聽得笑中有淚,也不禁令人再一次反思香港流行音樂會否繼續被邊緣化,音樂人又如何殺出重圍,打破主流運作模式,繼續倔強、冒險、征討?
音樂人要有勇有謀 精明經營事業發展
隨著製作和出版音樂門檻越來越低,不難看見香港越來越多獨立音樂人冒出頭來,如走溫情勵志Pop Rock路線的Supper Moment,便成功在商業和自我之間取得平衡。但對大部分獨立音樂人來說,路仍是艱難。流行歌手黃耀明(明哥)於1999年創立自家廠牌人山人海,就是為了讓更多出色音樂人得到出版音樂的機會。一路走來,卻察覺出唱片越來越容易,很多音樂人擅於創作,卻不擅於處理商業和營運這一環。
他相信,隨著音樂工業越來越精細化,主流音樂難以繼續壟斷市場,如果能夠處理好商業經營這一部份,則每個音樂單位其實也是一個完整的音樂廠牌,無須依賴唱片公司。他以「純良如鴿子,靈巧似蛇」比喻獨立樂團的營運,熱愛音樂的心要保持純粹,但處理商業營運的部份時,必須精明、謹慎。
密謀「搶耳」 為音樂工業提出另類答案
由明哥擔任理事長的文藝復興基金會主辦、創意香港贊助的「搶耳音樂廠牌計劃」(「搶耳」),正是嘗試為這個問題,提出一個另類的答案。這個為期約半年的計劃,旨在培育中小型音樂廠牌。「搶耳」早前已經在一百多隊報名的音樂單位中,經甄選後選出了十二組入圍單位,當中包括曾經隸屬主流唱片公司的廸子、曾自資推出唱片的獨立樂隊Pasha,也有初出茅蘆的唱作人Adrian Lo等。
參加者將重新手拖手上學堂,參與由本地及國際音樂工業重量級人物主持的一系列工作坊,探究音樂產業的運作模式,並與本地資深音樂人(包括製作人馮翰銘 、馮穎琪 、 伍卓賢等) 配對成師友,最終在年末舉行的搶耳巡演及文藝復興音樂節中實踐所學。或許大家會問,音樂人玩好音樂便夠了,「廠牌」有何意義?或許這樣說,玩音樂是興趣,要將之昇華為事業,難免要「經營」。
例如明哥十分欣賞的英國廠牌Bella Union,由傳奇樂隊Cocteau Twins的成員創辦,二十年來發展成國際首屈一指的獨立廠牌之一,招攬及培育了不少「同聲同氣」的樂隊。此外,他亦十分欣賞4AD及WARP等廠牌。「這些廠牌無論在音樂或是美學風格上,都很有自己的性格,辨識度很高,又或是一些樂隊如Radiohead本身已是一個廠牌。本地的話,何韻詩無論是在主流唱片公司或是成為獨立歌手後,一直很用心的經營自己的形象和與樂迷的關係,也善用社交媒體宣傳,值得音樂人借鏡。」
嘗試才能找到出路
「搶耳」計劃軍師之一郭啟華(Wallace),在音樂工業打滾多年,分身擔任DJ、經理人及唱片公司顧問等,見證了Cantopop的光輝歲月。他直言香港音樂的確今非昔比。「大家近年常說要撐廣東歌,暫時都是一個情感上的宣洩,沒有實質的高見能夠拯救樂壇。我相信只有不停嘗試才有機會找到出路,好像何韻詩最近眾籌舉辦紅館音樂會,很實在地體現了一些新的可行方法。『搶耳』也是希望實驗在靠攏大公司以外,音樂人還有什麼選擇呢?」
「搶耳」的其中一個靈感,來自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藝祭博覽會《GEISAI》。這個自2001年起定期舉辦的活動,給予新生代藝術家展出作品的機會,讓他們與公眾、藝評人、策展人、收藏家直接交流,像走木人巷般練出一身好功夫。始終,創作都是以人為本的行業,他期望透過「搶耳」令一班音樂人、製作人能夠互相認識從而擦出火花。他舉例,獨立樂隊雞蛋蒸肉餅的結他手Soni數年前參加了盧凱彤發起的結他比賽,從而認識其他製作人,甚至最近在鄭秀文的巡迴演出擔任結他手。「這些經驗很寶貴,讓獨立音樂人更能明白整個音樂工業的操作,對他們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很有幫助。」
未來:每人有其「最佳位置」
說到對未來音樂工業的想像,明哥與Wallace都希望未來的音樂工業不再只是得幾個龐大的唱片公司壟斷,而是「大家都可以得到應得的share,人人都有得玩」。我們經常說80年代時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,明哥反而相信真正的百花齊放,應該放眼未來。「80年代很多巨星,也有一些樂隊能打入主流,但依然是由主流唱片公司主宰樂壇命脈。我心目中真正最理想的音樂工業是,無論你玩什麼類型的音樂,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不是每一個音樂人都需要像天王巨星般風光,但起碼能夠找到足夠的支持和資源繼續玩音樂。」
此外,「搶耳」計劃將於9月12-14日於香港大學舉行三場公開論壇,就「數碼音樂浪潮對音樂工業的影響」、「面對音樂工業變遷,怎樣在2016年經營音樂廠牌」以及「音樂節與國際音樂演出生態」三個範疇,分別邀請國際數碼音樂發行商Believe Digital、美國獨立廠牌Asian Man Records創辦人Mike Park、Noise Pop音樂節代表、內地獨立音樂人李志等分享經驗,也讓關心香港以至國際音樂生態的樂迷參加。
原文:http://arts-news.net/artnews/article/搶耳音樂廠牌計劃-為音樂工業提出另類答案
Follow 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