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上易遇意識形態水土不服 黃耀明:樂團被邊緣才迫出創意
《立場新聞》2016年7月7日
Supper Moment、觸執毛、雞蛋蒸肉餅……今時今日,要數香港獨立樂團的名字不難,隨口都能拋出幾個。然而,這些熟悉的名字背後,多少同業在追夢之途,無法營生,而被迫「引退」?大圍環境始終是K-pop當道,聽廣東歌的香港人愈來愈少。本地音樂人,又要如何應對?
文藝復興基金會舉辦「搶耳音樂廠牌計劃」,早前招募12隊本地獨立樂團,進行經營廠牌的培訓,邀請業界前輩傳授樂壇生存的法則。基金會創辦人黃耀明寄語年輕音樂人,「被邊緣化先有最大嘅 reative energy」。
「搶耳音樂廠牌計劃」日前舉行首場講座,邀請音樂人黃耀明與經理人郭啟華(Wallace),分析香港樂壇形勢,並提出獨立創作人應對時局的方法。全球樂壇面對數碼音樂衝擊之餘,香港創作人背負著Canto-pop盛極一時的歷史,如何繼往開來走出去,將會是獨立音樂人的重要課題。
主流歌手大舉進入大陸市場的同時,明哥卻說:「呢個世界唔止得中國大陸市場。入中國可能係最容易,但總會遇上意識形態嘅水土不服」,認為創作人可考慮進軍亞洲市場,甚至打入歐美,即使香港政經形勢面臨邊緣化的問題,但他直言:「被邊緣化先有最大嘅creative energy」。
Wallace以韓國樂團的策略為例,指不少K-pop樂團都有外籍成員,而作品副歌一段大多用英文唱出。他形容,韓國音樂工業的思考,早已不限於本地市場,而是面向亞洲,甚至全球。明哥強調,香港樂壇並沒有青黃不接的情況,「而係玩音樂,不一定要係陳奕迅、容祖兒」。他認為過去「一窩蜂」追星的年代已過,現在是「有選擇」的年代。
身為唱作音樂人,明哥曾經在一片翻唱日本歌的潮流裡,堅持自己喜歡的歐西電子音樂,最終組成別樹一幟的「達明一派」,成為1980年代樂團熱潮的中堅份子。他以自身的經驗勉勵年輕人,「可以用自己嘅方法,去創造未來嘅潮流」。
從事音樂事業多年,二人深明很多創作人厭倦行政工作。Wallace形容,「搶耳音樂廠牌計劃」不是比賽,而是「教大家點樣做生意」。明哥又以「純良如鴿子,靈巧似蛇」比喻獨立樂團的營運,「我哋唔係要教大家賺大錢,而係點樣繼續自己想玩嘅音樂。如果你想你嘅音樂同多啲人分享,你必須好好處理商業嘅部分。」
Follow Me